咨询热线

18925026236

业务咨询(同微信)

18925026236

李志锋学术专著《皇甫谧针灸》出版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2日
近日,由甘肃非遗皇甫谧针灸市级传承人李志锋撰写的皇甫谧针灸学术专著《皇甫谧针灸》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CIP核准号:2025TE7499ISBN9787523115107,分类:针灸疗法、文集),全书共23.3万字。该书由“皇甫谧文化”“皇甫谧针灸”“附录”三部分组成,收录了李志锋发表且被知网收录的十余篇学术论文。论述了《针灸甲乙经》是皇甫谧于曹魏甘露年间(256)集黄帝三书《素问》《灵枢》《黄帝明堂经》,并于西晋太康三年(282)拓展集成的我国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明确了皇甫谧针灸是在《针灸甲乙经》学术思想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中国古典针灸医学流派,是根植于灵台地区、由历代医家私淑皇甫谧传承弘扬《针灸甲乙经》精髓的重要体现,是中医领域具有重要历史渊源和鲜明地域特色的针灸流派之一,是“陇派中医”首批非遗传统医药项目的文化瑰宝和人类非遗“中医针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图为李志锋学术专著《皇甫谧针灸》出版

 
       书中解答了皇甫谧针灸研究的重点疑难问题,如针灸历史溯源:现存最早的经络专著为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已知最早的腧穴专著是《针灸甲乙经》所载的《黄帝明堂经》;《山海经》载“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涉及针灸起源;《帝王世纪》“伏羲制九针”,为最早的针灸记载;秦国的医缓是文献首载的针灸医家;《黄帝内经》首载针灸疗法;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最早的医用钢制毫针;《针灸甲乙经》则系统化了针灸理论框架。同时,书中填补了皇甫谧徙居新安的历史空白,考证其徙居新安在今河南义马;还实践构建出皇甫谧针灸非遗体系大纲,包括“倡导针刺本神、重视经脉辨证、突出针灸禁忌、讲求针艾并用、发挥针药并重”五大要点,涵盖“五步骤(厘穴、开穴、守穴、解穴、闭穴)、三要领(针刺浅、取穴少、留针时间短)、三治则(常见病态脉象与针灸治则、阴阳盛衰脉象的针灸治则、经脉虚实治则)、四要点(集中精神辨证、全神贯注进针、心手合一候气、体会虚实补泻)、手十二法(切、悬、走、刮、飞、捣、颤、留、抽、点、挑、烧)”,并由作者手绘“手十二法”示意图,彰显了该流派的临床学术精髓。

       此外,该书系统梳理了皇甫谧针灸学术体系,明确其作为从《针灸甲乙经》发展而来的古典针灸流派的地位,深入分析了这一流派与《针灸甲乙经》的渊源关系,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作为“陇派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展现了甘肃灵台地域文化与中医针灸技艺的融合,是理解中国古典针灸医学传承脉络的关键文献。内容涵盖皇甫谧针灸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例如作者李志锋(师承郝定国)创立“乙针道”理论体系,结合“天人相应”思想,为现代中医针灸临床提供了新思路。

       2006930日,皇甫谧针灸列入甘肃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孙宏绪、郝定国被确定为两位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20101116日,“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皇甫谧被誉为“世界针灸医学鼻祖”。201286日—9日,“首届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暨《针灸甲乙经》国际学术思想研讨会”在甘肃省灵台县举行,灵台县被誉为“皇甫谧故里·针灸学源地”。